在華江大橋還沒有開通以前,從板橋到台北,除了縱貫鐵路之外,只能靠老台三號的公路。公路局班車從台北開往板橋方面的班車,包括清水、土城、三峽、樹林、浮州里、十二埓(埓讀做勒)的班車,都要過光復橋,經埔墘到板橋後,才分道揚鑣。
印象中,要搭車到台北上學的學生很多,最早的班車是從蘆洲繞板橋過來的班車,大約早上06:10就到埔墘了,車門是開在車體的中間,十分獨特,上車的學生相對的少一些,所以印象極為深刻。
公路局的埔墘站算是一個大站,往台北方向的站牌最早是在埔墘派出所東邊街區的最後一間的屋子前。下車處在長壽醫院(外科)前面,隔壁是一家冰店,一根清冰兩毛錢,是廖瑞玉同學她家開的。往板橋方向的站牌則設在斜對面。
老台三線的道路兩旁都有種植油加利樹,有的樹幹極粗,需多人才可合抱。在路燈不普及的年代,樹幹下半部的都塗上白漆,便於夜間行車識別。這些老樹在道路拓寬時都消失了,留下的都是一些裝飾用的瘦小路樹。
在那個還沒有計程車的年代裡,埔墘的三輪車就在站牌附近停車待客。東西向(今中山路二段)往台北或往板橋的馬路都是柏油路,走起來方便。南北向(今三民路)往江子翠(港仔嘴)的馬路並非主幹道,所以洛況較差,而且似乎也沒有什麼行道樹。
較罕為人知的是,從埔墘的十字路口往北走不到 500公尺,就是港嘴火車站了(下圖未標示)。而且還立有月台和站牌。據當年在台鐵當過列車長的三叔說,這裡是設計為貨運站,而不是客運站,也就是說,住在埔墘的人,是有機會徒步到火車站,就近搭車到台北或板橋的。看來當年日本文官在規劃全台的交通時,就已經計畫好用鐵道架構起全島的交通網。近半個世紀之後,台北捷運網中的南勢角、景美、新店,其實在日據時代就早已經有鐵道經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