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墘,這兩個字在《說文解字》都找不到。
許多字典也沒有把「墘」字收錄進來。
不過,安倍明義的《台灣地名字典 》解釋得很清楚︰
「埔」︰一片平地。
「墘」︰岸、邊緣。
這兩個字合在一起,「埔墘」指的就是「一大片平野的邊緣」。
「埔墘」地勢較周圍高,早年颱風過境時較少水患,此處聚居人口較多,並不意外。
* * *
「埔」讀作「補」(bu3),有字典說可以讀作「普」(pu3)。
筆者以為「埔」這個字還是要跟著閩南方言,用清音的方式讀成「補」。
漢字有邊讀邊,無邊讀中間。「埔」要用「甫」當音符時,就要在三種讀法「補、普、府」中選一個︰
讀成「補」的有「埔、哺、補、捕」, 字數雖然不多,可是卻大半是常用字;
而讀成「普」或「府」的,幾乎只能出現在地名而已,大半是罕用字(讀成「普」的有埔、浦、烳、誧;讀成「府」的有甫、輔、脯、莆、蜅、鯆、黼)。
「埔」讀成「普」的,小時最常見的要算「黃埔軍校」(唸作「黃普軍校」),但是如果是用在「埔墘」時,「埔」是應該跟著當地多數的閩南人的發音,就要唸成 念作「補」了。
因為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是要優先跟著當地方言來發音的。譬如說「蔣介石」的「介」,學校教的是按「國語」唸成「借」,但是真用蔣的家鄉浙江話來發音,就 要念成「蓋」了,和閩南語的發音是一樣的。「蔣介石」才是外國人習用的稱呼,在台灣才都用「蔣中正」。像是「中正國際機場」,不論是先前在桃園的、還是後 來將「松山機場」改名的,英文名稱也都是寫成 Chiang Kai-shek International Airport,後簡稱 CKS airport。這也就是說把「介」唸成「蓋」(Kai) 是根著方言唸的。《維基百科》把「蔣介石」寫成 Jiang Kai-sheik,雖然姓氏拼法不同,但是「介」還是要唸成「Kai, 蓋」。
以此類推,「埔墘」的「埔」是要跟著方言閩南語的音來唸「補」。
至於「埔墘國小」的網站被拼成為 pucian,這種唸法只能說是比照「台北. Taipei」的拼法。
* * *
「墘」讀作「前」,這是閩粵人士習用的字,如果用閩南語方言發音,「墘」和「邊」的唸法也很接近。
以土為部首的「墘」和沒有土的「乾」(乾坤的乾),字義不同,在閩南語的讀音也就大不同。這兩個字,只是右半邊形象很雷同,意思卻沒有關連。
以「墘」為地名的, 在「埔墘庄」隔壁的「 深坵庄」也有一個叫「陂仔墘」,顧名思
義,是指在某一個「陂」的「旁邊」。(陂讀皮,「埤」的正字,水塘的意思)
* * *
總結一句話︰「埔墘」應該要唸成「補錢」。
上圖(點擊放大)︰清朝古地圖中,標示紅點處的為「埔墘」的大約位置。其他也有很多標成「埔」的地區。
* * * * *
延伸閱讀 ; 《台灣地名字典》,日本人安倍明義利用在台灣東部服務公餘整理出來的字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