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除了「埔墘派出所」算得上是埔墘在地的一級史蹟之外,「土地公廟」也算得上沒有消失的地方史蹟。

據《板橋市誌》記載,埔墘的土地公廟建於清乾隆19年(1754)。民國59年(1970),配合中山路的拓寬,緊鄰馬路邊的土地公廟,從「埔墘橋」的東岸遷移到斜對面的西岸去,重建之後的福德宮,建地48坪,土地300坪。成為當時板橋市區廟宇中僅有主祀福德正神的兩座廟宇之一,每年農曆3月23日舉行祭典,信眾係埔墘一帶地方人士。

筆者小時候走路上學,每次都要經過這個土地公廟,那時只感到奇怪︰為何這個房子蓋的比一般民房還要低矮?
其實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土地公廟,廟前有「福德正神」四個字。矮廟屋頂上方有一棵巨大的老榕樹,廟旁靠馬路還有一匹石刻的泥馬。馬的四腳垂立,似乎在等人。
筆者小時雖然很頑皮,很想跳上馬背,但是不知道同學之間如何傳的,說是只要有人騎上石馬,它半夜就會跑 掉。所以,那時一直不曾見過有小朋友爬上馬背,雖然當年沒有什麼其他玩具,也是不敢騎上去,不過小朋友還是可以找到不同的樂子。

土地公廟的地勢較高,過了旁邊埔墘橋,往埔墘國小的方向地勢陡降。所以我們小朋友放學時,有機會碰到同方向的空牛車正在爬上坡,有的牛車主人還會揮舞著鞭子抽打牛背,小朋友們會自動散開去幫忙把牛車推上斜坡。等到牛車上到土地公廟旁的平地,小朋友們會跳上空牛車,搭個十多公尺的便車,到了十字路口就紛紛跳車,做鳥獸散,從不見牛車主人會生氣罵人。印象中,拉車的黃牛有時還會半路停下來,把糞便直接拉在馬路上,而牛車主人就會及時跳下車,用鏟子把牛糞鏟上車帶走,大約是帶回去當肥料吧。當時,埔墘里有座磚瓦窯,許多磚瓦就是用牛車載運的。

附圖中,錯把土地公廟卍給畫到中山路(最粗的紅色橫線)的南側。不過,地圖在戒嚴時期一直是受到管制,能接觸的人很有限,錯了也不會有什麼人知道。

004MapRoc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cottt 的頭像
    scottt

    埔墘舊聞

    scot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